English

建设面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

2000-10-30 来源:光明日报 王文元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是指导我国21世纪初期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如何贯彻《建议》的精神,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建设面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

21世纪初期,我们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及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任。面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一个横贯东西、纵连南北、承外接内、辐射全国的经济带,来带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具备这个优越条件的,只能是长江经济带。

1、独特的区位优势

长江作为黄金水道,是沟通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大动脉。它与纵贯南北的数条铁路干线相交,形成了我国最大的主干交通网络。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地区,是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龙头,九省通衢的武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对中部地区经济具有广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渝地区则是带动西南地区经济腾飞的发展极。长江经济带独特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广阔的腹地使它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有通江达海、辐射南北、广聚海内外经济的“势能”,其经济增长的动量可沿干支流域传递,沿公路铁路扩张,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拉动作用。

2、丰富的资源优势

长江流域在占全国18%的国土上汇集了全国34%的水资源,不仅支撑着长江流域的发展,还将为中部和北部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达2.86亿千瓦,占全国的40%。长江的水运能力强,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长江经济带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其粮棉产量占全国的40%,钒、铁、铜、钛、磷、硫、天然气等矿产储量相当丰富。

3、良好的基础优势

长江经济带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汽车、重化工、纺织、机电等产业实力雄厚,高新技术产业也比较密集。长江下游和以武汉为中心的湘鄂段为全国智力密集区。据统计,1993年,长江下游地区(包括赣皖段和苏沪浙段)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拥有中级职称1004人,高级职称340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和2.8倍。

由于长江经济带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越的基础条件,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十五”计划期间,这一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要有新思路

1、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过去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采取的是以扩大规模为基本形式的外延式发展路子。这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经济生活中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十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线。

第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鼓励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等中小企业的发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电子商务、中介服务、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

第二、进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强上、中、下游地区经济的交流与协作,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抓好西电东送和东部产业向西部的梯度转移,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第三、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要缩短战线,重点搞好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于大量的竞争性行业,有的可以退出,有的可以通过并购、联营、合资、上市等形式吸收非国有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动员和利用大量社会资本;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要重视环境保护

过去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上曾走过弯路。一些地区对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工业“三废”的排放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所以,在长江经济带的进一步开发中,一定要格外重视环境保护。除当前国家实行的政策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给农民一定经济资助在长江上游地区大力推进25度以下坡耕地改梯田工程,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第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必须坚持建设项目与环保项目的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第三,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项目征收生态环境附加费,用于整个流域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要突出城市的作用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把城市的发展放在突出的地位,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路子。

首先,要增强城市实力。一方面要增加城市数量,特别是注重小城镇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质量,因地制宜地发展城市确有优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完善城市的功能,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其次,要加快发展轴的形成。要特别强调交通网络的建设,尽快把城市群更有效地连接起来,以发挥更大作用。再次,要加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城市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推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4、要以市场为导向

过去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基本上是按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的,由此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和按行政区划人为割裂产业带经济联系的情况。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必须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的模式,走以市场为导向的道路。

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的束缚,建立起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组织经济的机制。通过加快资金、产权、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鼓励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自由流动,达到合理配置。

其次,政府要正确发挥作用,为其所当为。第一、成立一个由国家有关部委和长江沿岸各省市参加的长江经济带协调领导机构,按照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原则组织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第二、编制一个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根据经济合理性原则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进行安排,第三、制定一系列法规、政策,对区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第四,加大对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